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机械研究所逾三分之一的科技人员是农村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小分队从5个增加到18个,对接了58个贫困村。农村科技特派员帮扶内容涵盖了水稻、果树、蔬菜、植保、疫病防治、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信息化等领域。
2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的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广东省廉江市石颈镇平城村、香岭村和雅塘镇陀村,开展了农业技术帮扶。他们针对火龙果的品种筛选、育苗、培育、病虫害防治,以及防寒抗寒措施等问题,对农户进行了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并对相关土壤问题进行采样检测,为春后改良耕种提供数据参考。
近年来,研究所的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产业一线,充分发挥在服务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推动成果转化、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为地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深入一线做农民的“知心人”
“我们的灵芝和蘑菇出现了大面积死亡,请你们过来帮我们看看。”1月,一个风高雨急的夜晚,研究所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刘义军博士接到村民来电,心急如焚。翌日天刚亮,他便奔赴雷州市附城镇麻演村实地察看,对食用菌生产技术进行指导。原来有些农户由于配方不合理、忽视技术、操作失当,导致大量菌包在接种环节大规模染病,停止了生长。经过仔细研究,刘义军悉心制订方案,有效地帮助农户解决了问题,挽回了损失。
一年前,刚拿到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的刘义军,为如何开展科技帮扶一事很是犯愁。一天下班休息打开电视,他无意间看到一个企业种菇还出售菌种且收益可观的报道后,深受启发。
“别人种菇发家挣钱办企业,我掌握着灵芝和平菇(姬菇)等热带高温食用菌栽培技术,为啥不试一试呢!”自此,他便有了借助单位科技资源优势,通过教授村民种植灵芝、平菇等高温食用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想法。
可事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一次,我中午11点多到了一个村子,村干部说忙,不想见我们,忙完后又说要回家吃饭,吃饭后又说中午有休息一会的习惯,让我们在村口等一等。”刘义军笑着说。其实他心里清楚,村民不相信他们,第一次进农村,刘义军足足等了4个多钟头。他说,当时有种心灰意冷的感觉。
但是,刘义军没有气馁。没有村干部带队,他就自己进村寻找有需求的村民对接;村民不理解,他就进行种植示范让村民们看。如今,在刘义军的技术帮扶和示范指导下,在驻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种植了食用菌,走上了发家致富路。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围绕成果转化、服务‘三农’等工作,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常下乡、常在乡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队伍。”研究所所长李积华表示,该所正以最大力度激励全所科技工作者积极到基层一线,跟广大农民群众交朋友,做农民的“知心人”,做“土专家”。
超三成科技人员是科特派
去年暑假,太阳炙烤着大地,但丝毫未阻挡研究所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热情。研究所组织开展了2020年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暑期大下乡”出征授旗活动,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及科研人员,奔赴各个贫困村、帮扶企业开展科技下乡服务活动……
目前研究所逾三分之一的科技人员为农村科技特派员,人数从15人增加到了72人;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小分队从5个增加到18个,对接了58个贫困村。农村科技特派员帮扶内容涵盖了水稻、果树、蔬菜、植保、疫病防治、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信息化等领域。
研究所专门制定印发了《农村科技特派员管理暂行办法》,健全考评机制,号召全所科技工作者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把科技的旗帜插到田间地头。
研究所农村科技特派员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培训资源,通过培训班、宣传栏、观摩、田间演示、印发手册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指导和政策宣讲,在工作的过程中,农村科技特派员提升了自身的业务能力,还带动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一年来,研究所累计开展了与地方、企业的对接活动20余场次,推介各类成果10多个,召开大大小小的各类技术培训、政策宣讲会30多场,开展科技下乡40余次,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培养技术能手、种养殖大户10余个。近期,研究所农村科技特派员还完成了对2020年广东省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共3期学员的授课任务,共培育农业经理人300余人。
李积华认为:“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创新型工作,它既是锤炼政治品格的重要平台,又是检验科研人员实践能力、测试技术水平的‘试金石’,实施好、落实好这项工作,对促进当地产业兴旺,助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机械研究所逾三分之一的科技人员是农村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小分队从5个增加到18个,对接了58个贫困村。农村科技特派员帮扶内容涵盖了水稻、果树、蔬菜、植保、疫病防治、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信息化等领域。
2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的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广东省廉江市石颈镇平城村、香岭村和雅塘镇陀村,开展了农业技术帮扶。他们针对火龙果的品种筛选、育苗、培育、病虫害防治,以及防寒抗寒措施等问题,对农户进行了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并对相关土壤问题进行采样检测,为春后改良耕种提供数据参考。
近年来,研究所的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产业一线,充分发挥在服务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推动成果转化、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为地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深入一线做农民的“知心人”
“我们的灵芝和蘑菇出现了大面积死亡,请你们过来帮我们看看。”1月,一个风高雨急的夜晚,研究所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刘义军博士接到村民来电,心急如焚。翌日天刚亮,他便奔赴雷州市附城镇麻演村实地察看,对食用菌生产技术进行指导。原来有些农户由于配方不合理、忽视技术、操作失当,导致大量菌包在接种环节大规模染病,停止了生长。经过仔细研究,刘义军悉心制订方案,有效地帮助农户解决了问题,挽回了损失。
一年前,刚拿到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的刘义军,为如何开展科技帮扶一事很是犯愁。一天下班休息打开电视,他无意间看到一个企业种菇还出售菌种且收益可观的报道后,深受启发。
“别人种菇发家挣钱办企业,我掌握着灵芝和平菇(姬菇)等热带高温食用菌栽培技术,为啥不试一试呢!”自此,他便有了借助单位科技资源优势,通过教授村民种植灵芝、平菇等高温食用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想法。
可事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一次,我中午11点多到了一个村子,村干部说忙,不想见我们,忙完后又说要回家吃饭,吃饭后又说中午有休息一会的习惯,让我们在村口等一等。”刘义军笑着说。其实他心里清楚,村民不相信他们,第一次进农村,刘义军足足等了4个多钟头。他说,当时有种心灰意冷的感觉。
但是,刘义军没有气馁。没有村干部带队,他就自己进村寻找有需求的村民对接;村民不理解,他就进行种植示范让村民们看。如今,在刘义军的技术帮扶和示范指导下,在驻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种植了食用菌,走上了发家致富路。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围绕成果转化、服务‘三农’等工作,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常下乡、常在乡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队伍。”研究所所长李积华表示,该所正以最大力度激励全所科技工作者积极到基层一线,跟广大农民群众交朋友,做农民的“知心人”,做“土专家”。
超三成科技人员是科特派
去年暑假,太阳炙烤着大地,但丝毫未阻挡研究所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热情。研究所组织开展了2020年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暑期大下乡”出征授旗活动,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及科研人员,奔赴各个贫困村、帮扶企业开展科技下乡服务活动……
目前研究所逾三分之一的科技人员为农村科技特派员,人数从15人增加到了72人;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小分队从5个增加到18个,对接了58个贫困村。农村科技特派员帮扶内容涵盖了水稻、果树、蔬菜、植保、疫病防治、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信息化等领域。
研究所专门制定印发了《农村科技特派员管理暂行办法》,健全考评机制,号召全所科技工作者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把科技的旗帜插到田间地头。
研究所农村科技特派员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培训资源,通过培训班、宣传栏、观摩、田间演示、印发手册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指导和政策宣讲,在工作的过程中,农村科技特派员提升了自身的业务能力,还带动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一年来,研究所累计开展了与地方、企业的对接活动20余场次,推介各类成果10多个,召开大大小小的各类技术培训、政策宣讲会30多场,开展科技下乡40余次,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培养技术能手、种养殖大户10余个。近期,研究所农村科技特派员还完成了对2020年广东省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共3期学员的授课任务,共培育农业经理人300余人。
李积华认为:“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创新型工作,它既是锤炼政治品格的重要平台,又是检验科研人员实践能力、测试技术水平的‘试金石’,实施好、落实好这项工作,对促进当地产业兴旺,助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