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制定(修订)背景
子午线轮胎是现代化交通的核心部件,具有安全、节能、耐用等特性,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工程机械等领域。天然生胶作为子午线轮胎的主要原材料,其加工质量直接影响轮胎性能及使用寿命。我国是全球天然橡胶消费大国,但国产胶在高端领域(如子午线轮胎)的市场竞争力仍需提升。
本次修订是应对行业技术迭代、质量安全升级、国家战略需求等多重挑战的必然选择。随着NY/T 459-2022《天然生胶 子午线轮胎橡胶》的发布,原料范围扩大至烟胶片、生胶片,且杂质含量、拉伸强度等核心指标显著提升,原有加工技术规程(NY/T 735-2012)在原料预处理、筛网参数、干燥工艺等方面已无法适配新标准要求,亟需通过工艺优化确保产品质量达标。近年来,干搅线、湿搅机等新型设备广泛应用,但旧标准缺乏相关操作规范,导致企业生产中存在设备参数不统一、工艺冗余等问题,不仅造成原料损耗,更影响胶料均匀性与稳定性。此外,行业长期面临杂质控制不严、金属异物混入等安全隐患,修订后通过强制使用金属探测仪、完善追溯体系,从源头阻断风险,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全程管控”“质量可追溯”要求。在国际层面,国产天然橡胶因性能不足长期受制于高端市场,此次修订通过技术指标与工艺规范的双重提升,推动国产胶性能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助力打破资源“卡脖子”困局。同时,面对标准十年未更新的滞后性,本次修订融入绿色生产、减损增效理念,通过规范加工技术,提高国产胶质量,对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支撑橡胶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陶金龙研究员牵头编制完成的NY/T 735-2025《天然生胶 子午线轮胎橡胶加工技术规程》获农业农村部批准发布,自2025年5月1日开始实施。
二、标准主要内容
根据目前国内外子午线轮胎橡胶的生产现状,结合我国子午线轮胎橡胶的生产技术水平,并遵循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和可行性的原则,修订NY/T 735-2012《天然生胶 子午线轮胎橡胶加工技术规程》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与NY/T 735-2012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1)更改了范围,第1章的第2段修改为:“本文件适用于以新鲜胶乳、凝块、胶块、烟胶片和生胶片为原料生产的天然生胶子午线轮胎橡胶”(见第1章,2012年版第1章);
(2)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见第3章);
(3)更改了原料收集的基本要求(见第4章,2012年版第3章);
(4)删除了“在收胶站或林段凝固的鲜胶乳尽量不加氨”(见2012年版3.1.2.1);
(5)更改了不锈钢筛网孔径,由“355μm(40目)”更改为“850μm(20目)”(见4.1.2.2、6.1.1.1,2012年版3.1.2.2、5.1.1.1);
(6)增加了对胶块和烟胶片的规定,“胶块、烟胶片应按质量等级分类放置,不能及时加工的胶块、烟胶片应置于阴凉、干燥处存放”(见4.3.1);
(7)更改了加工工艺流程(见5.1,2012年版4.1、4.2、4.3);
(8)更改了新鲜胶乳凝固的操作要求(见6.1.2,2012年版5.1.2);
(9)增加了“湿搅机”、“单螺杆破碎机”和“金属探测仪”(见5.2,2012年版4.4);
(10)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NY/T 3982(见6.1.2.2);
(11)更改了凝块、生胶片和烟胶片的处理要求(见6.1.3,2012年版5.1.3);
(12)更改了湿胶块的压绉、混合和造粒要求(见6.1.4,2012年版5.1.4);
(13)更改了胶料的干燥条件(见6.1.5,2012年版5.1.5);
(14)增加了“干搅”要求(见6.1.6);
(15)更改了质量控制要求(见6.2,见2012年版5.2);
(16)增加了“追溯方法”一章(见第8章);
(17)更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GB/T 601-2016(见附录B,2012年版附录B)。
三、标准实施意义
我国天然橡胶加工行业在子午线轮胎橡胶领域长期面临技术分散、工艺标准化不足的问题。自2012年NY/T 735-2012实施以来,尽管推动了部分工艺规范,但随着NY/T 459-2022《天然生胶 子午线轮胎橡胶》的发布,原料范围扩大(新增烟胶片、生胶片)、杂质含量和拉伸强度等技术指标提升,原有加工规程已无法适配新要求。此外,近十年行业技术迭代显著,干搅线技术、湿搅机等新型设备广泛应用,但旧标准未涵盖相关操作规范,导致企业生产中存在设备参数不统一、工艺冗余(如多次压绉造粒)等问题,造成年均原料损耗超1.5万吨。
在质量安全保障方面,标准中新增“胶块、烟胶片按质量等级分类存放”(4.3.1),从源头杜绝劣质原料混入,减少杂质超标风险;强制使用金属探测仪(5.2),拦截金属异物,使胶料杂质含量达标率提升20%以上,降低轮胎爆胎风险;在工艺优化与减损提效方面,不锈钢筛网孔径由355μm(40目)扩大至850μm(20目),结合多次过滤,降低微小杂质残留,提升胶料纯净度;新增干搅工艺(6.1.6),缩短加工周期30%,减少胶料氧化损耗3%,年节约原料1.8万吨;明确分段干燥参数(6.1.5),将含水率波动范围从±0.5%缩窄至±0.3%,减少能耗15%,同时降低高温导致的VOCs排放。此外,10号胶拉伸强度从20.0MPa提升至21.0MPa(最小值),与马来西亚SMR20、泰国STR20等国际高端产品持平,助力国产胶进入航空轮胎等高端市场。
通过调整筛网孔径、新增干搅工艺应用、优化干燥条件、简化凝块处理工艺等方面,响应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源头管控”、“生产过程规范”、“质量可追溯”的三大核心要求;新增“追溯方法”章节,要求全流程记录,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一物一码”,确保问题产品可快速召回,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全程管控要求。
一、标准制定(修订)背景
子午线轮胎是现代化交通的核心部件,具有安全、节能、耐用等特性,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工程机械等领域。天然生胶作为子午线轮胎的主要原材料,其加工质量直接影响轮胎性能及使用寿命。我国是全球天然橡胶消费大国,但国产胶在高端领域(如子午线轮胎)的市场竞争力仍需提升。
本次修订是应对行业技术迭代、质量安全升级、国家战略需求等多重挑战的必然选择。随着NY/T 459-2022《天然生胶 子午线轮胎橡胶》的发布,原料范围扩大至烟胶片、生胶片,且杂质含量、拉伸强度等核心指标显著提升,原有加工技术规程(NY/T 735-2012)在原料预处理、筛网参数、干燥工艺等方面已无法适配新标准要求,亟需通过工艺优化确保产品质量达标。近年来,干搅线、湿搅机等新型设备广泛应用,但旧标准缺乏相关操作规范,导致企业生产中存在设备参数不统一、工艺冗余等问题,不仅造成原料损耗,更影响胶料均匀性与稳定性。此外,行业长期面临杂质控制不严、金属异物混入等安全隐患,修订后通过强制使用金属探测仪、完善追溯体系,从源头阻断风险,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全程管控”“质量可追溯”要求。在国际层面,国产天然橡胶因性能不足长期受制于高端市场,此次修订通过技术指标与工艺规范的双重提升,推动国产胶性能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助力打破资源“卡脖子”困局。同时,面对标准十年未更新的滞后性,本次修订融入绿色生产、减损增效理念,通过规范加工技术,提高国产胶质量,对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支撑橡胶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陶金龙研究员牵头编制完成的NY/T 735-2025《天然生胶 子午线轮胎橡胶加工技术规程》获农业农村部批准发布,自2025年5月1日开始实施。
二、标准主要内容
根据目前国内外子午线轮胎橡胶的生产现状,结合我国子午线轮胎橡胶的生产技术水平,并遵循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和可行性的原则,修订NY/T 735-2012《天然生胶 子午线轮胎橡胶加工技术规程》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与NY/T 735-2012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1)更改了范围,第1章的第2段修改为:“本文件适用于以新鲜胶乳、凝块、胶块、烟胶片和生胶片为原料生产的天然生胶子午线轮胎橡胶”(见第1章,2012年版第1章);
(2)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见第3章);
(3)更改了原料收集的基本要求(见第4章,2012年版第3章);
(4)删除了“在收胶站或林段凝固的鲜胶乳尽量不加氨”(见2012年版3.1.2.1);
(5)更改了不锈钢筛网孔径,由“355μm(40目)”更改为“850μm(20目)”(见4.1.2.2、6.1.1.1,2012年版3.1.2.2、5.1.1.1);
(6)增加了对胶块和烟胶片的规定,“胶块、烟胶片应按质量等级分类放置,不能及时加工的胶块、烟胶片应置于阴凉、干燥处存放”(见4.3.1);
(7)更改了加工工艺流程(见5.1,2012年版4.1、4.2、4.3);
(8)更改了新鲜胶乳凝固的操作要求(见6.1.2,2012年版5.1.2);
(9)增加了“湿搅机”、“单螺杆破碎机”和“金属探测仪”(见5.2,2012年版4.4);
(10)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NY/T 3982(见6.1.2.2);
(11)更改了凝块、生胶片和烟胶片的处理要求(见6.1.3,2012年版5.1.3);
(12)更改了湿胶块的压绉、混合和造粒要求(见6.1.4,2012年版5.1.4);
(13)更改了胶料的干燥条件(见6.1.5,2012年版5.1.5);
(14)增加了“干搅”要求(见6.1.6);
(15)更改了质量控制要求(见6.2,见2012年版5.2);
(16)增加了“追溯方法”一章(见第8章);
(17)更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GB/T 601-2016(见附录B,2012年版附录B)。
三、标准实施意义
我国天然橡胶加工行业在子午线轮胎橡胶领域长期面临技术分散、工艺标准化不足的问题。自2012年NY/T 735-2012实施以来,尽管推动了部分工艺规范,但随着NY/T 459-2022《天然生胶 子午线轮胎橡胶》的发布,原料范围扩大(新增烟胶片、生胶片)、杂质含量和拉伸强度等技术指标提升,原有加工规程已无法适配新要求。此外,近十年行业技术迭代显著,干搅线技术、湿搅机等新型设备广泛应用,但旧标准未涵盖相关操作规范,导致企业生产中存在设备参数不统一、工艺冗余(如多次压绉造粒)等问题,造成年均原料损耗超1.5万吨。
在质量安全保障方面,标准中新增“胶块、烟胶片按质量等级分类存放”(4.3.1),从源头杜绝劣质原料混入,减少杂质超标风险;强制使用金属探测仪(5.2),拦截金属异物,使胶料杂质含量达标率提升20%以上,降低轮胎爆胎风险;在工艺优化与减损提效方面,不锈钢筛网孔径由355μm(40目)扩大至850μm(20目),结合多次过滤,降低微小杂质残留,提升胶料纯净度;新增干搅工艺(6.1.6),缩短加工周期30%,减少胶料氧化损耗3%,年节约原料1.8万吨;明确分段干燥参数(6.1.5),将含水率波动范围从±0.5%缩窄至±0.3%,减少能耗15%,同时降低高温导致的VOCs排放。此外,10号胶拉伸强度从20.0MPa提升至21.0MPa(最小值),与马来西亚SMR20、泰国STR20等国际高端产品持平,助力国产胶进入航空轮胎等高端市场。
通过调整筛网孔径、新增干搅工艺应用、优化干燥条件、简化凝块处理工艺等方面,响应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源头管控”、“生产过程规范”、“质量可追溯”的三大核心要求;新增“追溯方法”章节,要求全流程记录,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一物一码”,确保问题产品可快速召回,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全程管控要求。